以足球撬动消费,“苏超”凭什么成功
5月以来,横空出世的“苏超”(江苏城市足球联赛)热度席卷全国,连日来持续霸占各大社媒热搜,“江苏十三太保”强势出圈,热梗不断。
线上之外,线下更是一派火爆景象,每轮各场比赛的球票都是一票难求,得票率普遍在10%以下,也就是十个人抢票都不一定能抢到一张,球场内的观众和赞助商自然也都是满满当当。
随之而来的,是江苏各地文商体旅消费的全面激活。以刚刚过去的周末为例,7月5日南京队主场迎战苏州队,带动南京的景区门票订单同比增长超255%,五星级酒店预定量同比增长超59%。上个周末,某电商平台数据显示,江苏商圈团购订单消费环比增长103%,销售额环比增长114%。
为什么是“苏超”?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。首先是玩梗出圈。“苏超”诞生之前,有关“散装江苏”“江苏十三太保”等网络热梗已经被热议过数年,已有较高认知度,而“苏超”为热梗的落地提供了平台。
江苏的省情是“苏超”出圈的基本盘。江苏是国内第二经济强省,且内部发展相对均衡,即使是经济总量最小的连云港,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也达到了4600多亿元,直奔5000亿元大关而去。因此,江苏各市均有一定的财力支撑赛事的举办,同时,各市也都有规格较高的体育场。江苏总人口超8000万人,人口密度高,且江苏省域面积相对来说并不大,区域交通发达,各市高铁往来时间几乎都在三小时以内,人员交流交往通畅。
根本原因其实是政府的大力推动。相比国内各级职业联赛和业余联赛,“苏超”并非单一由体育部门主办,而是由江苏省人民政府联合十三个设区市的市政府主办,体育部门以及足协只是承办方之一。“苏超”揭幕战,江苏省省长许昆林出席,副省长陈忠伟为比赛开球,两队所在城市的主官悉数到场。更重要的是,赛事的相关保障工作得到“顶格支持”,比如赛事爆火后,南通、常州等队均排除了一切因素,迅速更换了主场,如果没有当地政府的高位协调,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。
这也决定了“苏超”的背后,是体育、文旅、商务、交通等多个政府部门的合力。第二轮比赛开始,各地纷纷出台文旅免票优惠政策,对客队所在城市的居民实行景区免票、发放吃喝住行优惠券、文旅大礼包等等,拉动消费需求。因为一场球、奔赴一座城,南通对阵宿迁的比赛门票,有四成被外地人买走;南京对阵苏州的“江苏德比”,六万人中有两万多人是从南京市外赶来。而在场外,江苏多地也开设了“第二现场”观赛点,方便没有买到票的球迷聚会看球,气氛同样热烈。
再回到足球本身。“苏超”的足球不只是和足球有关,但归根结底还是足球比赛,脱离不了足球的属性。
首先,作为业余联赛的“苏超”,之所以具备一定的竞技性和观赏性,和联赛多元化的球员结构息息相关。“苏超”的纯草根球员比例并不高,而是有大量接受过专业训练的青训球员,以及部分退役后的职业球员以及现役职业球员。另外,“苏超”的主客场赛制也是关键,如果是赛会制,万万达不到如此效果。
最后还有一点多少被忽视了,那就是足球作为世界第一运动本身的魅力。足球底蕴深厚、历史悠久、受众广泛,门槛相对不高,无论男女老少皆能看上几眼,甚至踢上几脚。这也是为什么,“苏超”可以同时兼顾草根性和竞技性,可以产生如此广泛的影响力和撬动力,如果换成其他运动,想必也是不容易实现的。
#上咪咕看苏超!
供稿 | 仰卧撑/袁杰编辑 | 凌晨三点校审 | 编辑部全体